上周一,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70美元以下,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更是触及65美元左右,市场瞬间炸锅。 这波下跌的直接导火索,是9月29日传出的消息:OPEC 计划在10月5日召开线上会议,讨论11月每日再增产至少13.7万桶原油。 一石激起千层浪,投资者纷纷担忧供应过剩可能压垮油价。
OPEC 的产量政策在今年4月出现根本转折。 此前,该组织曾维持大规模减产,峰值时减产量达到每日585万桶,包括220万桶的自愿减产、165万桶的八国联合减产,以及200万桶的全组织减产。 但从4月开始,OPEC 转向逐步增产,截至9月底,累计增产量已超250万桶/日,相当于全球需求的2.4%。 这种转变背后,是产油国争夺市场份额的迫切需求。 随着美国页岩油、巴西深水油田等竞争对手持续扩产,OPEC 若固守减产策略,可能永久失去市场话语权。
油价波动成为市场情绪的晴雨表。 年初时,布伦特原油价格曾站上80美元关口,但4月OPEC 开启增产后,油价在60-70美元区间反复震荡。 9月下旬,因地缘政治突发事件,油价一度冲高至70美元以上,创8月1日以来新高。 当时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能源设施,导致这个全球主要出口国的炼油和运输环节受阻。 然而,这种涨势昙花一现,随着增产消息发酵,油价迅速回落。
展开剩余64%产油国内部的产能差异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。 目前,仅有沙特、阿联酋等少数国家拥有显著闲置产能,而多数OPEC 成员国已接近满负荷生产。 数据显示,4月至8月期间,OPEC 实际增产量仅达到计划的75%,比目标少了近50万桶/日。 阿联酋在4-9月额外增产30万桶/日,但整体来看,组织承诺的增产量可能难以完全兑现。 这种执行力的落差,反而为油价提供了一定支撑。
国际机构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出现明显分歧。 国际能源署(IEA)预计,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每日增长74万桶,但同时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供应过剩。 另一方面,OPEC维持乐观预测,认为今年需求将每日增长129万桶,明年再增138万桶。 两大机构对非OPEC 国家产量增长的评估也不同:IEA指出美国页岩油和巴西油田持续扩产,而OPEC则强调全球经济韧性将支撑消费。
当前油市的核心矛盾在于供需平衡的脆弱性。 OPEC 在增产的同时,仍保留每日200万桶的减产计划至2026年底,这被视为应对潜在过剩的“后手”。 但市场更关注即时数据:美国原油库存连续四周上升,中国采购力度虽强,却难以完全抵消供应增长压力。 10月5日的会议结果将直接影响短期油价走势,尤其是增产幅度是否会超出预期。
地缘政治风险始终是油价波动的变量。 俄罗斯能源设施遇袭事件表明,供应中断可能随时发生。 此外,伊拉克北部输油管道恢复运营,每日新增23万桶供应,进一步加剧竞争。 分析师指出,OPEC 内部关于增产节奏的争论从未停止,沙特与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需权衡收入损失与市场份额的得失。
高盛、摩根大通等投行已下调油价预测,认为布伦特原油可能跌向50美元区间。 但另一方面,加拿大皇家银行警告称,地缘政治意外事件风险正在上升。 这种多空因素交织的格局,使得每一次OPEC 会议都成为市场焦点。 投资者密切关注实际产量数据与官方目标的差距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供需缺口的真实规模。
发布于:江西省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